央视网消息: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明确授权检察机关可以提起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,这也让公民在遭遇个人信息侵害维权时,多了一份司法助力。最高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,去年检察公益诉讼办案量实现大幅上升,下一步检察机关还将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,让法律真正惠及每一个人。
据了解,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000余件,2022年上升至6000余件。数字大幅上升的背后,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也存在着公益损害取证难、认定难、修复难等问题,检察机关亟需提升办案能力。
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 胡卫列:当下这个时代的个人信息侵害与传统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,它通常是与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这些高技术的手段紧密联系在一起。所以这个侵害往往具有网络化的、跨区域的、匿名化的,还有涉众的、全链条等特点。我们需要一些与违法犯罪行为相匹配的,或者新的(调查取证)手段方式,我们的意识和能力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提高。
最高检相关负责人表示,随着个人信息安全领域违法类型不断迭代升级,下一步检察机关还要进一步加强与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的协同协作,加大办案力度,遏制一些比较突出的个人信息侵害犯罪;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拓展网络治理领域的基础和重中之重,及时引导和规范相关主体提升个人信息安全防控能力。
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 胡卫列:今年,我们把推动网络领域的这种公益诉讼作为工作的重点,促进个人信息领域的这种治理作为目标,推动相关职能主体更好的发挥作用,更好地维护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环境。